四川省积极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教育的新要求,启动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建设,按照“抓项目、重协同、有突破、能示范”思路,坚持问题导向,突出示范引领,注重“五个创新”,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、学校与企业协同发展,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。
构建“新机制”,推动产教融合新变革。构建协同聚合机制,省财政厅、教育厅、经济和信息化厅、科技厅四部门联合,集聚资源、联动发力、协作共管,克服产教研脱节的顽瘴痼疾。财政部门提供资金保障,教育、经信和科技部门开展专业引导,聚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,加强教学实践创新平台建设,突出技术协同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,用6年时间分批打造50个产教融合示范项目。构建全链条贯通机制,通过项目建设贯通教育和产业的人才、智力、技术、资本、管理等,建立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到应用开发、规模生产、经营服务的全链条优势互补、互通互融体系。构建一体化发展机制,以项目为牵引,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企业技术创新协同发展,促进教育、产业和科技深度融合、相互支撑,形成培育技术技能人才和成果的良好生态,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和活力。
打造“新模式”,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径。创新构建“双激励”模式,财政部门分别安排教育资金奖励入选学校、安排产业资金奖励入选企业,有效解决校企合作对企业吸引力不够、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等问题。创新实施“双主体”建设,确立学校和企业“合作共同体”理念,贯穿项目申报、建设、评价、运营全过程,要求学校和企业全程紧密合作、共同组织完成,引导产教合作机制创新,提升学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,推动形成共荣共生的校企命运共同体。创新推动“双类型”示范,将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分为人才培养类和综合类,人才培养类项目重点解决四川支柱产业人才不足、质量不高的问题,综合类项目在人才培养基础上增加对关键技术、重要工艺的突破创新。
注入“新内涵”,树立示范项目新标杆。推动“培养+就业”有机衔接,学校为企业定制培养人才,企业稳定吸纳学生就业。在学历教育方面,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、开发课程资源、实施培养过程、评价培养质量;在非学历教育方面,学校为企业开展员工技能提升培训,学校与企业共同为合作领域社会人才技能提升提供培训服务。推动“教学+实践”有机结合,学校与企业共建共享产教融合实训基地、创新创业实验室、工程训练中心、研究实验室、技术创新中心等;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场所和适合的实习岗位。推动“研发+转化”创新驱动,企业、学校双方共建研发团队,围绕产业关键技术、重要工艺等,特别是围绕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需求进行研发,开展协同攻关,催生企业急需的新工艺、新材料、新技术、新产品,推动科研创新成果产业化。
突出“新办法”,构建项目遴选新体系。聚焦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,全力服务“5+1”现代工业体系、“4+6”现代服务业、“10+3”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。2020年首批项目遴选建设电子信息产业5个、装备制造产业4个、能源化工产业2个、食品饮料产业2个、先进材料产业1个、数字经济产业1个,实现“5+1”产业全覆盖。面向部、省、市属本科、高职院校征集和遴选示范项目,共有56所高校提交申报材料,包括本科高校24所(其中中央部委直属高校4所),高职院校32所。突出带动引领,坚持“学校水平高、企业影响大、合作基础好、预期效果佳”原则开展项目遴选,注重项目示范性和引领性,努力探索可复制、可借鉴经验,并适时在全省推广。
谋划“新管理”,突出改革示范新激励。坚持竞争立项,通过形式审查、专家网评和会议答辩评审等程序,从56所高校申报的项目中优中选优,确定15个入选项目。坚持动态考核,秉持“能上能下、动态调整”原则,通过中期绩效评估监测项目进展情况,将资金分配与评估结果挂钩,对进展顺利、评估合格的项目给予继续支持,对达不到要求的项目酌情扣减直至全部收回经费。坚持分类支持,根据学校、企业承担的任务和成本支出情况区别支持,校企分别划拨,每个示范项目两年内最高可获得5000万元支持,其中教育厅对入选示范项目学校予以最高4000万元支持,经济和信息化厅对入选示范项目企业予以最高1000万元支持。对科研和成果转化项目,科技厅优先在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资金中给予支持。